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 [1]
以建设京津冀
世界级城市群为引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努力打造富有活力、和谐宜居、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2018年11月18日)》中明确要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
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7]
2019年12月5日,《
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9)》在北京发布,京津冀城市群位列年度城市群品牌前5强第3位。 [8]
北京向雄安新区的产业转移
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全方位对接支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共享聚集,推动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作。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区域交通体系,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疏解过境交通;建设好北京新机场,打造区域世界级机场群;深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区域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产业协作和转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天津、河北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严控人口规模和城镇开发强度,防止城镇贴边连片发展。 [9]
培育和发展两个增长极。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把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双增长极。北京市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后奥运经济的能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北京市发展为中国的“
硅谷”、世界的“文化产业中心”。将天津港和河北省几个临近港口进行整合、功能定位、职能分配,共同将天津市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马六甲”。借助中央给予天津市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机会,将天津市发展成为中国资金输往海外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中转站,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10]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比较大,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
长三角城市群和
珠三角城市群;二是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京津冀两大核心城市并存,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术和产业已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天津由于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极化作用正在增强;河北8个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与京津两市的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接受核心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边缘地区很难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
从经济总量上看,京津冀地区明显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近,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从
经济外向度来看,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方面京津冀地区均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市场化改革进程来看,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城市化率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平均水平;从区域合作一体化来看,受行政体制约束影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缓慢。从
京津冀一体化结构看,京津冀三地也存在着区域差异,区位特征、产业特征均有所不同。 [10]
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
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指导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1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