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
长江上游,地处
四川盆地,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
长江经济带和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经济带
纵向来看,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
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
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
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四大地区中,
成渝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
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和
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2014年,
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6.6%左右。 [2]
2020年1月3日下午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要推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4]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4]
川渝连接地区发展示意图
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
长江经济带和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5]
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5]
2011年4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5年5月21日
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5年12月26日
2016年5月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2018年6月6日至7日
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2019年7月9日至10日
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2]
2020年10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7]
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这一当务之急。
川渝铁路网规划图(2张)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长期以来各地均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生产资料布局。而成渝经济区实际上打破了行政“樊篱”,探索按照生产要素流动规律来进行生产布局,这必然对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权限提出新课题。“当前政府部门的一个重点,是在有条件地区开展统一政策、统一公共服务、统一道路建设等探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