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
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4]
2015年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8-9]
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积约32.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7.90万亿元。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全国3.4%的土地面积和9.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9.6%的经济总量。 [10-11]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
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12]
战略提出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 [13]
。此后,湖北
武汉城市圈、湖南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江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14]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游地区”等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 [14]
2012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湘鄂赣三省负责人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提出“
中三角”的概念 [6]
。这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构想、探索,进入全面启动和具体实践新阶段。 [15]
2012年12月,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在江西九江召开,
全面推进
武汉
2013年2月23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签署《
武汉共识》,标志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 [14]
。长沙、南昌、武汉以及长江下游合肥四省会城市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按照《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在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与此同时,四省会城市交通、科技、商务、卫生等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协议,将加强
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流动,建立医疗服务共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跨市结算等。 [16]
2013年3月,湖北等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请示》。 [7]
201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武汉组织召开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前期工作会议,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14]
长沙
2014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签署、长江下游安徽合肥《长沙宣言》。 [14]
友情链接: